党的十八大以来三明持续深化林改续写新时代绿色篇章
2022-08-22 08:51:11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肖晓敏 |
分享到:
|
守着青山,取用有道,方能用之不竭。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指引三明林改进入新阶段。 仅“十三五”时期共计造林绿化7.28万公顷,实现全市范围增绿扩绿。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8.88%,蓄积量提升至1.91亿立方米,全市森林负氧离子平均浓度每立方厘米达1500个,连续两年居中国“绿都”综合评价榜首。 三明着力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在“唤醒群山”路途上,林改绿了颜值,美了环境,富了日子。 绿意铺开百姓福祉 “暑假,多所高校的暑期实践队来这里了解杉木知识,开拓视野。”将乐国有林场场长林华忠所说的,正是2020年建立的杉木自然教育基地。 林场还利用“百园千道”项目资金,将森林古道和集材道修建成37.3千米的城市森林步道,打造休闲康养好去处。 敞开山门,共享生态,我市13家省属国有林场在培育资源和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通过建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改造、高价值森林培育等举措,把国有林场建设成融森林旅游、康养、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社会生态公益产品聚集地,让百姓共享生态文明成果。 泰宁何宝山山势平缓,山林清新。“2020年,泰宁国有林场投入20万元建设资金,在何宝山步道沿线建设营林示范片40公顷。”林场工会主席卢远锦说。 与此同时,林场结合泰宁“中国静心之地”主题形象,实施中心城区一重山森林生态景观提升220公顷、针叶纯林改造800公顷、林分修复133公顷等项目,实现环城周山“绿化、美化、彩化、香化及季相化”的景观效果。 生活在绿水青山间,人们感受到满满幸福感、稳稳获得感。今年以来,我市植树造林1.26万公顷,完成植树任务30.62万株。人均预期寿命80.02岁,高出全国、全省2.72岁、1.11岁。 青山注入金融“活水” 林农若无法“靠山吃山”,满目苍翠就如“不开门的绿色银行”。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从分离承包经营权到林票、碳票等创新举措的推出,三明林改盘活森林资源点绿成“金”。 沙县区富口镇白溪口村林农杨孙忠承包了300多公顷的家庭林场。过去,林木无法采伐出售,但养管需要资金,一度捉襟见肘。去年,他获得149万元林票质押贷款,用于土地流转、购买苗木和支付工资。他还通过林权证抵押,共计获得了300余万元贷款。 目前,全市累计在256个村试点,制发林票总额1.9亿元、惠及村民7.03万人,带动村财年均增收5万元。 三明林地面积190万公顷,据估算,森林固碳总量达3.4亿吨,每年产生的固碳增量约1170万吨,是名副其实的“碳库”。 从前,溪口村林农杨金德为了缓解种苗培育资金难题,陆续将房子、大棚抵押。今年,他获得30万元“福农·碳票贷”,真正从森林“钱库”中取到了钱。这张珍贵的碳票,老杨小心珍藏着。好生态能换钱的故事,他还要说给子孙听。 福林贷、林票贷……层出不穷的林业金融产品,是三明直面问题,啃下硬骨头的突破尝试。 国有林场迸发活力 去年8月,我市制定《三明市省属国有林场差异化绩效管理激励机制实施方案(试行)》,建立国有林场差异化绩效管理激励、场村合作带联户、跨场联建共发展“三项机制”,实现林场、村财、林农“三增收”。 今年,沙县官庄国有林场在完成100万株苗木培育任务外,新增500万-600万株育苗量,同时增加60-130公顷合作造林任务。 干多干少不一样。实行国有林场差异化绩效薪酬制度后,人均绩效工资年增9000多元。 “目前我们已完成710万株的育苗量,130公顷的合作造林任务,提前完成全年任务。”场长谢汝根说,“接下来,我们将和青州镇涌溪村等村开展合作,细化规划整村森林资源。” 2021年全市省属市管国有林场与村集体、村民等合作经营森林资源面积增加2467公顷、村财增收1250万元;省属国有林场新增经营收入710万元,核增绩效工资213万元,人均增加收入2833元。 产业融合林下生“金” 林改,不仅改变山的命运,更改变人的奋斗方向。如今,三明农民收入约三分之一来自林业,绿色群山成了“幸福靠山”。 8月1日,在位于永安市小陶镇长坂工业开发区的八一永庆竹木业开发公司生产车间内,用竹子加工的集装箱底板成型下架,进入组装环节。据了解,仅八一永庆一家公司在小陶镇的工厂,一天消耗毛竹近700吨,当地毛竹收购价格远高于周边。 八一永庆是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综合产能12万立方米,年产值可达6亿元。 目前,三明市共有规模以上林产工业企业454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9家、省级龙头企业45家,有3家林业类上市公司,共培育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10个、省级品牌86个,居全省同行业、全市各行业之首。 我市发挥林地资源优势,推动林下经济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敲开共同富裕“幸福门”。将乐县光明镇森林覆盖率80%以上,蜜粉源植物分布广。 今年40岁的谢君是一名退役军人。2016年,他和另外7名养蜂人创建宝台山中蜂养殖合作社,注册“宝台山”蜂蜜品牌,拥有蜂场13个。2021年产土蜂蜜17500千克,产值达350万元。端好“生态碗”,迈上致富路。2016年至今,合作社在光明镇等五个乡镇发展蜂农1000余户,在崇善村建立2个蜂场,实现村财年收入7万余元。 从山林到乡村、从乡村到城市,沐浴时代春风,三明坚定不移推动林改再出发,不断激发绿色动力,为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注入强劲活力,释放生态红利。 三明日报记者 陈 渴 通讯员 江祎哲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