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聚焦 > 正文

三明扎实推进河湖长制、林长制工作侧记

2023-06-22 08:20:00   来源:   责任编辑:肖晓敏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清新三明、山水相依。纵横交错的水系,郁郁葱葱的山林,宛如丹青妙笔,在广袤的山城大地上,勾勒出一幅迷人的生态画卷。

近年来,全市上下始终牢记“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重要嘱托,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守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底线,持续深化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两项工作先后获国务院督查激励,2022年考核均居全省第一。

务实的举措,不断的探索,为加快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三明,提供了强劲动力。

做足“水文章” 答好“生态卷”

仲夏时节,沙溪河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河岸边,河长巡河的身影不时可见。生机盎然的优美画面,无声地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

早在2009年,大田县在全省、全国率先探索试行以“河长巡河、易信晒河、联动管河”等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河长制目标,并于2013年成立全省首个获批筹建的生态综合执法局,实现了从“九龙治水”向“一局统管”迈进。

2014年,在总结大田县经验的基础上,我市在沙溪、金溪、尤溪三大干流全面推行河长制,初步形成了“河长牵头、部门协作、分级管理、全民参与”的流域保护管理新模式。

守护碧水安澜,与全市人民的同心同向密不可分。我市严格落实《河长湖长履职规范(试行)》和《福建省河长制规定》,不断健全河湖长组织体系,各级河长深入挂包流域巡河履职,督导、推进、解决各类河湖问题。2022年以来,市、县、乡三级双河长巡河1.23万人次,协调解决河湖水生态环境问题956件、事件处置率100%。

发动群众力量,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我市成立了幸福河湖促进会、“河长协会”,设立“企业河长”“百姓河长”等护河队伍。特别是选聘391名政协“委员河长”参与河湖治理民主监督,累计巡河9.4万公里,并作为全国唯一地市代表在全国“基层河湖保护监管能力线上培训班”作“委员河长”工作经验交流。此外,我市还与福州、南平等6个流域相关地市深化闽江流域联席会议机制,2022年以来开展联合巡河40余次,共护闽江流域水环境。

河湖有人管,还需有人治。作为闽江源头,如何实现管治并重,造福八闽大地,三明一直在探索。

近年来,我市不断强化综合执法,成立生态执法与司法保护智慧治理中心,设立驻河长办检察联络室、法官工作室、河道警长;注重数字赋能,实现市、县、乡三级信息同步、协同工作和联动办理,打造全天候、全领域的监管监测网络;突出整治攻坚,结合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连续6年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加强源头污染防治。

2022年以来,我市共整治河湖“四乱”问题956个、退出水电站204座、清理涉河违建面积8790平方米;发出“护河令”2份、检察建议36份,办理涉水行政处罚146起。

水资源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我市坚持“事业+产业”思路,做足水美经济文章,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好生态带来好机遇。聚焦产业发展,我市加强与锦江集团、福建旅游发展集团等行业龙头合作,大力发展商务旅游、水上运动、森林康养、研学培训等新业态,建设环大金湖旅游度假区,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围绕以水富民,创新“河长制+合作社”等模式,发展休闲垂钓、健康疗养等富民产业,引导农民就近就业、入股分红,建成一批全国休闲渔业主题公园、示范基地,促进村集体、村民“双增收”;强化系统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推进闽江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实施水环境生态修复等重点项目,打造宜居宜业美丽家园。

岸绿景美,水清河畅,见证了我市河湖长制工作交出的“新答卷”:2022年,我市专项考评连续4年全省第一,综合水质指数连续3年全省第一,将乐、泰宁、建宁、明溪、宁化5个县水质综合排名进入全省前十、数量全省第一;“打造水生态环境治理新样本”案例入选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全国首个河长制管理标准化试点项目落地三明,《河湖长制工作管理规范》正式颁布实施,成为首个河湖管理省级标准。

深化林长制 念好“致富经”

森林葱郁、鸟语花香、水秀山明,我市的森林治理走上了自然界的“复兴之路”:拥有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头衔,森林生态持续向好,森林覆盖率达78.88%,森林蓄积量1.91亿立方米,连续3年位居“中国绿都”榜首;林业产业持续转型,去年实现林业总产值1262亿元,比增4.3%,闯出“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康庄大道……这是我市全面推进林长制的亮眼成绩单。

“林”有新风貌,“长”出新成效,林长制的实施促成“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

每天一大早,沙县区高桥林业站护林员李兴财就出发了。这条从高桥镇到泉水峡村的路,他已数不清走过多少次,只有看到自己管理的那片林子,确保没有发生林地破坏的行为,他的心中才觉得踏实。

我市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机制以来,把工作落脚在护林员“精细化、网格化、社会化、智能化”管理上,优先让符合条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为生态保护人员。近五年,全市年均投入5500万元,聘用生态护林员2300多名,既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又稳定了护林员队伍。

这支充实而专业的队伍,是林长制加快富民增收的一个缩影。他们用心守护栖息在大山中的“无价之宝”,助力三明在好山好水中绘就了一幅绿色生态发展的好前景。

林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事关万千林农切身利益的大事。种好了树,怎样从“绿色银行”里提取财富?我市以问题为导向,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如今的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已成为广大林农进行林权交易的首选平台,解决了农村资源资产难以转化为农业发展资本,资产认定难、交易服务难、产权融资难等问题,运营以来累计交易金额超4亿元。

林长制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把林长制变成“林长治”,让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因此,发展林下经济成为“一块土地如何实现两份收入”的好出路。我市充分发挥林地资源和场村合作优势,创新特色林下经济,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在明溪县城关乡,林下蜜蜂养殖产业让当地村民尝到了甜头。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入股养殖专业合作社,城关乡与蜂农签订“代养”蜜蜂合同,统一购买发放蜂种、提供技术服务、品牌销售渠道,兜底回购蜂蜜,每年带动村集体增收5万元,每户蜂农增收6万元。

坚持“抓二促一带三”,我市扶强做大永安林业、福建金森、青山纸业等本土企业,精准制定出台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林业资源往产业集中、往园区集中、往深加工拓展。2022年,全市新增3家国家级林业产业龙头企业,实现规上林产加工产值958.6亿元。

对口支援、对口合作的政策机遇,让三明更有了可以乘借的发展东风。我市加强与中林集团、华润三九等行业龙头合作,建立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生物医药等特色富民产业,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去年实现林下经济产值168亿元,森林康养基地实现营业收入20亿元,带动从业林农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立足新起点,我市将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青山绿水常在,让生态与发展共赢,为加快三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增添新动能。三明日报记者 章 龙 陈 渴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三明要闻
    更多>>本网原创
    • 新闻图片
    • 魅力三明
    更多>>重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