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聚焦 > 正文

携手共奋进 阔步新征程

2023-11-13 08:47:00  刘岩松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刘惠萍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沪明对口合作不断走深走实侧记

上海、三明,相隔千山万水,却有千丝万缕的深厚情谊。

时间回拨到去年5月,上海市与三明市建立对口合作关系,两地再续山海情缘。

按照“打造新时代对口合作典范”目标要求,沪明积极开展互访交流、产业共建、资源共享、挂职交流,多领域深度合作不断走深走实。

11月8日,佳音再传、振奋人心。在上海举行沪明对口合作招商推介会上,总投资20亿元的沪明临港产业园、总投资15亿元的海峡两岸现代农业示范区等25个项目成功签约,计划投资108亿元。

如今,三明革命老区的上海元素愈加浓郁,沪明对口合作正从愿景不断向现实转化。

同心共向

夯实发展之基

11月10日,在三明高新区上海纬景储能锌铁液流电池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现场,挖掘机机器轰鸣、运输车辆来来往往,呈现出一派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

作为沪明对口合作的标志性项目及三明市“抓重大项目,促高质量发展”十大重点突破项目之一,上海纬景储能锌铁液流电池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15.2亿元,通过盘活厦工传动及周边地块约208亩土地和地上建筑物28000平方米,规划建设液流电池储能设备生产线4条,全面达产后可实现产值10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上千个。

我市建立沪明对口合作项目管理平台,梳理储备项目89个,编制完成《上海对口合作三明产业对接规划》初稿。今年年初,我市在上海市举办重点产业招商推介会,签约21个沪明对口合作项目,其中产业项目18个,计划投资106.31亿元。目前,21个沪明对口合作项目列入了市重点项目,其中13个项目列入省重点项目。

项目落地建设离不开谋划招引。今年以来,市工信局组织了5次专场推介会、招商专题培训班、供应链对接会等活动,引导两地300多家企业互访对接,与纬景储能、东方国际、人良生物等10余家上海市企业签订协议、达成项目合作,相关项目建设正有序推进。

去年12月,随着上海市政府和福建省政府联合印发《上海市与三明市对口合作实施方案(2023—2025年)》,沪明对口合作有了更加具体的行动指南。上海出台《上海市与革命老区对口合作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支持我市农特产品入沪、三明市新能源产业中试基地建设提升等20个沪明对口合作项目落地生根。

福建省出台支持沪明对口合作若干措施,紧扣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主题,聚焦产业合作、红色文化传承、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提出一系列支持政策,全力推动沪明对口合作走深走实、早出成效。

蓝图已经绘就,沪明两地携手共进,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之基,对口合作工作不断取得实效。

共享机遇

增强发展动能

走进明溪经济开发区,福建熙华医药产业园一期项目施工现场热火朝天,工人们身着工装,头戴安全帽,正全力以赴抢工期、抓进度。

福建熙华医药产业园总投资30亿元,是我省首个绿色原料药和高端制剂研发生产项目,由上海熙华药业有限公司与福建南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

这是沪明两地推动产业合作的一个缩影。经过一年多的交流,沪明两地间开展互访百余批次,签订各层级、各领域对口合作协议134份,上海浦东、虹口、杨浦、嘉定等4个区结对三明11个县(市、区),明确园区产业、文旅康养、现代农业等10个重点合作领域……一系列交流推进落实的过程中,沪明两地交流愈加深入,产业合作成效显著。

我市与上海锦江集团共同推进“环大金湖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沪明合作研学旅游大本营。健全常态化客源互送机制,启动“上海三明周末游”,举办沪明非遗美食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开行泰宁至上海直达动车,建立15个上海疗休养基地,上海成为三明第一大省外游客市场。

全市各级基地截至6月30日累计接待上海职工(劳模)疗休养团82批次2948人,上半年已接待上海市场游客25.9万人次,占省外来明游客10.3%,上海市场接待量同比2022 年增长6.3倍。

三明特色农产品类品丰富,400多款优质农特产品进入上海25家农特产品销售平台,多场农产品推介活动,让“明品”“明味”逐渐被上海市民熟知。

上海科技优势明显,我市通过加强农业科技领域合作,与上海市农业农村委、上海市农科院、上海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引进旱稻、茄子、西红花等31个上海农业新品种、推广种植面积达1.2万亩。以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罗利军教授命名的节水抗旱稻工作室在建宁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挂牌成立,中心在建宁县建立节水抗旱稻科研基地10亩、种子生产基地5000亩。

优势互补、共赢未来,两地产业对接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三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发展动能日益磅礴。

保障服务

厚植发展沃土

在尤溪经济开发区城南工业集中区,六融运动服装制造产业链项目一派繁忙,技术工人正加紧进行设备安装、调试。

“项目从2月正式立项至今,得到了各级各部门在供地、用电、用工等方面的大力支持,项目得以快速实施推进。”六融运动服装制造产业链项目负责人郑秉增说。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发展的沃土。近年来,我市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打造“便利三明”,建立了统筹协调、跟踪通报、考核督查等工作机制,解决了一些企业和群众关切的问题。

政务服务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预约办,既是政务服务便利化的关键手段,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我市积极推广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e三明APP和自助服务终端等政务服务平台,对网上办事大厅等政务服务平台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打造“一网通办”。 目前,我市共投入126台“e政务”自助服务一体机,已实现市、县、乡三级政务服务场所全覆盖,并延伸至酒店、园区、派出所、汽车站和医院等场所。

不只是办事方式不断拓展,我市从多渠道、多维度优化办事流程。工程建设项目实现远程异地评标,不动产抵押登记实现银行直连直办全覆盖;建成惠企政策线上直达兑现平台,并在“三明市政企直通车”平台上运营;e三明平台已优化升级至8.0版本,注册用户突破169万,服务和功能覆盖民生各领域。

今年,我市与上海市杨浦区、虹口区、长宁区等地签署“跨省通办”合作协议,经过两地政务服务部门多次积极沟通,共同协调推动,共梳理并实现了三明—上海市杨浦区第一批涉及企业市场准入、医保、公证等85项高频事项跨省办理。

山海不为远,携手向未来。沪明对口合作不断走深走实,两地携手奋进新征程,推动项目成片、产业成链、服务成线,共赴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记者 刘岩松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三明要闻
    更多>>本网原创
    • 新闻图片
    • 魅力三明
    更多>>重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