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活动专题 > 2024 > 正文

文明乡风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三明市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侧记

2024-08-29 11:01:36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兰楚文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

近年来,三明市进一步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乡风文明建设为切入点,扎实推进移风易俗、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着力营造乡村和谐、文化繁荣、崇德尚善的社会风气,点亮乡村精神文明的璀璨灯火,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能,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大田闽中戏曲文化园的公益电影

红色引领,铺就文明底色

红色,是革命的颜色,也是薪火相传的底色。

作为中央苏区的核心区、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的三明,红色遗址遍布全域。三明市坚持党建引领,用好“红色”阵地、建好“红色”队伍,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提升基层服务治理效能。

“虽然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红色革命故事历久弥新,将激励我们继续奋勇前行。”7月4日,在红色精神感召下,福建技术师范学院“星青年”实践队赴泰宁县大田乡开展“青春泰宁行,建功新时代”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中,队员深入了解了当地为传承红色基因、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显著成效。他们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做红色文化的宣传者,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近年来,大田乡拓宽乡风文明建设思路,盘活整合各类闲置资源,以“红色+”品牌打造为着力点,先后打造了红军桥、少年红军展览馆等红色阵地,组建红色宣讲志愿服务队,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宣传宣讲、红色研学、主题党日、少先队主题班会等活动,不断丰富乡风文明内涵。今年已接待研学团队及游客1.5万余人次。

大田乡传承红色基因,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清流县田源乡则坚持“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走出思想引领乡风建设的特色之路。

巧用“古祠堂”,发扬“新风尚”。田源乡将老祠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有机融合,将田口村黄氏宗祠活化利用,让老处所焕发新的生命力,展现文化集散、基层善治的新作为——

党员流动服务站,常态化地为村民提供政策宣传、医疗检查、矛盾调解等服务;

新时代百姓大舞台上,方言俚语、顺口溜融入文艺作品,向村民们传播党的创新理论;

银发红歌队、志愿服务队活跃于此,身边好人宣讲、“三下乡”集中服务等活动常态化开展;

……

村民积极参与文明实践活动,文明创建成果惠及众人。古祠堂见证了岁月变迁,也见证了村民参与文明创建所结出的“幸福之花”。

将乐县常口村

村规民约,“约”出文明新风

培育文明乡风,要让农民唱主角。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沉淀下来的村规民约,淳朴厚重,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首要准则。

“爱国爱村、爱护集体、遵纪守法、维护公德、勤俭持家、勤劳致富……”走进将乐县常口村,被刻在村口石碑上的72字村规民约,讲述着村中的文明故事,也见证着这里的发展变化。

1989年,将乐县以常口村为试点,率先开展“创十星评十户”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得到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同志的充分肯定。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也被纳入新一轮村规民约的修订,刻在石碑上,立在村口,守护村民的精神世界。

30多年来,与时俱进的常口村,推动“创十星评十户”活动提档进位,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融入创评,将精神文明建设转化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用文明创建“小切口”,撬动乡村建设“大民生”。

从典型“三无村”逆袭成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镇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文明村,常口村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指挥棒”下,实现了环境面貌大变样,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曾经小小的文明“盆景”,已然成为蔚然成风的美丽“风景”。

村规民约的确立让移风易俗工作有章可循。2022年起,在市委文明办、市乡村振兴促进会等部门单位的指导帮助下,全市各乡村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出台约束性措施为抓手,组织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并写入最新村规民约,形成道德力量的“聚能环”。

各村镇纷纷破除陈规陋习,涌现出一批批典型事例:建宁县楚尾村规定彩礼不得超过13万元,红白事宴请不超过15桌;明溪县温庄村取消农历“3·23”妈祖生日等节庆期间吃“流水席”旧风陋习,鼓励女婿通过为岳父母缴纳养老保险的方式来替代部分彩礼……

村规民约让移风易俗有了“标尺”,“约”出了乡村治理新气象,也“约”出了村民们的幸福新生活。

新知青艺术公社“半山记忆”公益研学活动

文明赋能,乡村美丽蝶变

8月6日晚,一块巨大银幕呈现在大田县体育场中央,市民三五成群相聚于此,等待电影开场。这场“文化盛宴”从6月28日开始,每晚7时到10时,连续36场公益电影为夏夜生活增色添彩。

以文化人,除了免费的公益电影,大田闽中戏曲文化园的免费戏曲演出也是可口的“周末大餐”。

“我们依托大田优秀的传统文化,持续开展传统文化进城,现代文艺下乡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让城乡居民共同享受文化发展的成果。”大田县文化馆馆长连福石介绍。

把文化送至乡村,让文明在乡土中扎根发芽。积极推动文化的传播与共享,有利于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提升民众的文化素养,凝聚乡村的精神力量,营造和谐美好的乡村氛围。

立秋时节,尤溪县梅仙镇半山村热闹非凡,孩子们在青年志愿者的带领下,用画笔将眼中的家乡一点点描绘出来。一幅幅五彩斑斓的山村画作展现出乡村文明的独特魅力。

这是今年暑期半山村新村民周青与丈夫洪纬联手创办的新知青艺术公社“半山记忆”公益研学活动的剪影。近年来,秉持“艺术点亮乡村”理念,周青夫妇以艺术赋能的形式,为半山村的文明发展和振兴插上了有力的翅膀。

城市赋能乡村,乡村滋润城市。每年都有一拨又一拨“新知青”怀揣着对乡村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奔赴半山村,他们开展影视、音乐、舞蹈、绘画艺术创作。艺术不仅点亮了乡村的精神世界,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物质收获。

跳动的音符、斑斓的色彩、难忘的镜头……《风筝误》《游山恋》等舞蹈作品登上多家主流媒体平台,志愿者开设了民乐、舞蹈等公益培训,组建妇女舞蹈队、村民民乐队、白鹭艺术团,“田间地头”走上了“艺术舞台”,半山村也成了闻名遐迩的“网红村”。

通过艺术的加持,半山村实现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双丰收,村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民宿、文旅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村民经济收入的增长。过去三年,半山村民宿产业累计盈利33.6万元。

如今,在文化与文明的赋能下,越来越多的乡村正经历着美丽蝶变,更展现出新时代乡村的独特魅力和无限可能。未来,会有更多的乡村踏上这条文明发展之路,共同绘就一幅幅三明乡村振兴的和美画卷。(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睿 陈渴)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三明要闻
    更多>>本网原创
    • 新闻图片
    • 魅力三明
    更多>>重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