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聚焦 > 正文

红色沃土绽新韵——三明扎实推进红色文化保护传承综述

2024-08-31 10:27:20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肖晓敏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时代画笔,勾勒波澜壮阔的红色岁月;岁月灯盏,照亮跨越历史的革命精神。

在三明这片热土上,一代代革命先烈用赤诚与生命铸就了气贯长虹的红色精神,孕育了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如今,这抹生生不息的“红”,已然成为城市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亮丽底色。

从用好红色资源到传承红色基因,近年来,我市立足红色热土优势,做足遗址保护、文化创新、宣传教育、旅游融合的大文章,唱响“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品牌,让缕缕红色文脉绵延不绝,凝聚成这座城市的文化脊梁,造就了这片红色沃土的独特新韵。

挖掘保护,守好红色底蕴

宁化凤凰山上,“红军万岁”的呼声穿越时空久久回荡;大田革命烈士陵园内,矗立的烈士纪念碑镌刻着永垂不朽的热血英名;永安抗战旧址里,陈旧的屋瓦记录着那场以笔墨作刀枪的抗战活动……走进三明,处处可见革命历史遗迹,感受风雨如晦的峥嵘岁月。

如何守好革命先烈用生命留下的宝贵红色资源,成了三明传承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的关键所在。

去年 12月,三明市第三批红色文化遗存名录公布,包含清流县里田朱德旧居、宁化县下曹赤卫队队部旧址等在内的128处红色遗址按照文物保护等级、需抢救保护急缓、史料价值轻重等进行划分,再次走进大众视野。

早在2017年,三明便公布了第一批红色文化遗址名录60处。从60处到128处,一组数字的增长,投射出全市上下对红色文化挖掘与保护的重视。

保护,是守好红色底蕴的重要前提。2012年起,三明在全国率先实施“中央红军村”命名保护工作,先后命名了25个“中央红军村”;2017年3月,颁布实施全省首部红色遗址保护政府规章——《三明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管理办法》,推动全市红色遗址保护管理迈上法治轨道;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三明段)建设,让革命旧址遗迹的保护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相互促进。

一系列措施落地,让散落在全市的红色文化遗址拂去历史的尘埃,绽放出新时代的璀璨光芒。

永安市小陶镇是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也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红九军团集结出发地。走进镇上的怀德堂,墙上一幅幅红军标语被妥善保护,红色文化展板依次排列,诉说着红军部队在此驻扎的红色记忆,一旁的村民三五成群、休闲小憩。

很难想象,此前这里还因为房屋老旧而岌岌可危。“为了保护这栋老屋,镇上专门成立了修缮保护理事会,多方筹集资金,邀请专业工匠进行修复,还添置了茶桌、茶椅等设施,供村里老人休闲活动。”小陶镇文化站站长黄光棉回忆。

曾经破败的红色文化遗址,摇身一变成了当地的老年活动中心和红色教育基地。在三明,像这样的红色蜕变还有许多,各地的一行一步汇聚成守护之力,将全市红色资源保护推向新高度。

讲好故事,亮出红色名片

红色文化传承如何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让更多带有三明标签的红色故事“走出去”是根本所在。

《数字里的红色记忆》《一本珍贵的军用号谱》《绝命壮士曾繁益》……今年7月,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一段段声情并茂的演绎讲述,在上海的各个礼堂响起。

此次应邀参加“光荣之城”2024上海红色文化季,“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红色故事宣讲团先后走进上海市奉贤区、金山区、崇明区、嘉定区开展了5场红色故事宣讲活动,让近500名党员干部群众真切感受到老区人民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奉献精神。

自成立以来,宣讲团已赴沪开展宣讲24场,线上线下覆盖受众10万余人次。此外,宣讲团还带着三明红色故事赴省赴京开展数百场宣讲,被中宣部授予“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

“走出去”的红色故事成了三明崭新的红色名片,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探寻这片红色土地。

今年暑假,上海市青少年“走近边防线”国防教育系列活动的60名学生走进宁化县。陈塘红军医院旧址群、凤凰山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核心展示园、宁化县革命纪念馆……生动的故事和珍贵的场景,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重现于他们眼前。

震撼、感人,是参观过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作为中央红军长征的四个主要出发地之一,宁化无疑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在多方长年累月的合力推动下,基本形成了“一地一带两院两园”为主导的全域红色版图布局。

其中,宁化县长征精神教育基地作为全省规模最大的红色主题场馆之一,自2021年开放以来,累计接待党政企学习团队6400余批次、60万余人次。

在讲好红色故事、推动红色文化传承上,三明所作的努力不止于此。先后编印出版《三明红色文化读本》《风展红旗如画——走进中央苏区三明》等红色文化读物,打造情景交响音诗《风展红旗如画》、红色小说《血师》、红色电影《绝战》等一系列红色文艺精品,拍摄“红色领航 走进中央红军村”红色系列短视频,让红色精神走进千家万户。

赋能发展,带火红色旅游

在红六师机关旧址杨氏宗祠,感悟烽火岁月里的革命精神;在手工擂茶馆,体验非遗文化的制作乐趣;在陶艺馆,感受将乐窑火延烧千年的独特魅力……初秋时节,将乐县南口镇蛟湖村推出的红色文旅大餐,备受游客青睐。

为了让红色资源“活”起来,蛟湖村将红色文化与山水风光、人文历史相结合,融入将乐擂茶、杨时祭祀习俗等特色非遗文化,培育研学旅行、农事体验、水上运动等红色文旅产业,年接待游客4.5万余人次,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由春至冬,将红色资源转化成发展优势的场景接续上演,一股股红色旅游热潮席卷着三明大地——

泰宁县重新“打量”家门口的红色资源,以“一杯米酒”故事为切入点,积极打造“岭红米酒”品牌,做好“红色+文化+产业”特色发展文章。自2021年11月以来,累计销售约16万斤,产值超200万元;

大田县策划实施“第二集美学村”保护与利用项目,以传承嘉庚文化、红色文化、抗战文化等特色文化为主线,规划精品研学路线3条,至今已接待团客1350余批次、15余万人次;

清流县因地制宜发展“旅游+”特色产业,重点保护和修缮了一批以毛泽东旧居为代表的红色遗址,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学旅行团前来打卡,将红色遗产转化为乡村建设的动力;

……

山水为脊,红色为脉。如今的三明,全市各地以红色纪念馆、红色遗址和文博场馆为依托,积极推进红色旅游与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乡村休闲等各类旅游资源融合发展,催生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创产品。新产品、新线路、新玩法的加速涌现,让红色旅游由单一红转向百花齐放,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回望来路,红色血液始终在三明这片盎然的土地上沸腾燃烧。立足当下,不断传承的三明红色基因正孕育出更加鲜艳的红色花朵。

全媒体记者 梁梦婷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三明要闻
    更多>>本网原创
    • 新闻图片
    • 魅力三明
    更多>>重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