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金名片”越擦越亮——三明市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 40 年回眸
2024-09-01 09:48:17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肖晓敏 |
分享到:
|
沿着象征“五讲四美三热爱”的543级台阶拾级而上,站在麒麟山顶远眺这座由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创建的年轻城市,沙溪河水蜿蜒流淌,似一条碧色丝带穿城而过。一河两岸,一栋栋现代楼宇拔地而起,城市道路经纬交错,编织出一幅诗意生活与人间烟火交汇共融的美丽画卷。 三明是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发源地之一。40年前,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在这里召开,“满意在三明”“共建联创”等文明品牌从这里起航,辐射全国。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三明市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从人民中汲取文明创建的智慧和力量,完善精神文明创建的体制机制,丰富文明创建的形式内涵,聚焦“满意在三明”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探索实践、开拓创新,使“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连续五届取得“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荣誉,连续三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40年来,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三明市坚守为民初心,协同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实践,书写厚重答卷。时间,见证文明进程。 (一) 一心为民。把“一切为了人民”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立足点,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三明精神文明建设成效的标准,这是三明精神文明建设始终遵循的原则和不懈前行的动力来源。 富有童趣的观光轨道车、以麒麟为主题的手绘墙,焕然一新的麒麟雕塑……自提升改造后,麒麟山公园正以全新的样貌展现在三明人民眼前。 麒麟山公园作为我市的城市地标,不仅见证了三明发展历程,更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三明人的美好回忆。 40多年前,麒麟山还只是一座寂寂无名的荒山,一场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改变了她的模样。 1980年9月,三明地委、市委在麒麟山召开公园筹建会议,得知要在这座山上建个公园,许多人不理解。“这么大一块地,怎么能用来建公园呢?不如把山推平,还能多建两座工厂。” 三明先有工业、后有城市,城市环境建设相对滞后。想要结束“工地生活”,首先得结束“大工地”的城市样貌。最终在争议声中,麒麟山公园动工建设了。 1981年的中秋节,麒麟山公园第一期建成开放。市区一万多人涌上麒麟山观灯赏月,歌舞联欢,昔日荒山变成了欢乐的海洋。看着群众喜悦的笑脸,时任三明市委书记的袁启彤颇感欣慰。 麒麟山公园的蝶变故事只是三明全面掀起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一个缩影。为响应中宣部、文化部等五部门提出的“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要求,三明市委、市政府号召全市人民行动起来,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和美化环境活动,整治环境卫生,大搞城市绿化美化,整顿市容、厂容、店容。 “当时大家参与热情都很高,只要厂里有活动安排,业余时间都会积极参加。”原三明纺织厂职工郑丽仙提起上世纪80年代初全市开展的文明创建活动记忆犹新。 通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三明城市面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一个“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精神文明、环境优美、生活方便”的新型文明城市展现在众人眼前。 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对三明精神文明创建的经验褒奖有加:“三明三明,为了人民;三明三明,精神文明;三明三明,大放光明。” 1984年6月,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在三明召开,来自全国的37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文明美丽的三明城让参会代表们眼前一亮,“原来城市工作可以这么做,原来生活可以更美好!” 这次会议不仅让三明精神文明创建成果名扬全国,也将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推向了新的高度,奠定了三明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发祥地的历史地位。 始终不忘为民初心,三明紧抓“治理脏乱差”这个牛鼻子,从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八大难”问题入手,党政军民学一起上,民生大小事一起抓,建立市民文明学校,创建文明单位,社会风气改善,城乡面貌改观。 因为在开展创建“全国卫生城”活动中,结合精神文明建设治理“脏乱差”取得优异成绩,1984年12月,三明市被国家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 “全国文明卫生城市”荣誉称号。 回首40年文明路,三明始终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把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切入点,将“一切为了人民”贯穿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选择、载体设计、组织实施、检查指导、评判标准等环节,着力创造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社会环境。 (二) 共建共享。坚持把利民惠民导向贯彻到各种工作中去,创造了“六联六建”“好在共建、贵在坚持、重在建设”的三明经验,尊重人民群众在文明创建中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 “平时社区里有路灯不亮、环境卫生等问题,和自管会说一声就好了,不到一天就能解决!” 东霞社区是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旧小区。2018年,东霞社区探索了一种由基层党组织主导、社区居委会牵头、小区居民自治的老旧小区管理模式。成立东霞新村自管会,由老党员和群众组成“红色管家”团队,自愿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和小区管理。 自管会成立以来,参与了300余场次的基础设施维护和防台防汛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他们还积极协助社区组织居民夜谈会,推动解决群众反映问题260余件。这种由群众自发投身社区治理,参与文明创建的风景,既是三明市坚持贯彻利民惠民导向,推行“共建联创”制度的具体实践,也是三明市塑造“共建共享”社区共同体的又一精神文明建设成果。 早在40年前,东霞社区就成为了三明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起点。 为解决同一区域内不同单位之间精神文明创建的协调管理问题,1986年,三元区富兴堡街道率先成立了区域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委员会,把区域内各单位联合起来,开展军民、警民、干群、工农等多种形式的共建联创活动,解决了精神文明创建中的诸多实际问题。 1989年,以“思想工作联做、科学文化联教、社会治安联防、公益事业联办、生态环境联建、经济建设联抓”为主要内容的共建文明片区活动在全市范围内推开。随后“六联六建”“好在共建、贵在坚持、重在建设”等三明经验迅速在全省、全国推广,落地开花。 精神文明创建的力量源泉来自于人民。 30多年的岁月流转,一度让东霞社区显露出“老态”。在东霞新村门口,有一条马路因年久失修,路面坑坑洼洼,下雨天容易积水,不利于居民出行。 “那条路‘白改黑’需要60多万元,但社区一时筹集不到这么多资金。”东霞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叶淑芳说。 在一次共建理事会中,这条路的改造问题引发讨论。在“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推动下,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资源的出资源,很快就把问题解决了,新修好的路也被命名为“共建路”。 “共建共享”创建思路为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样板。 40年来,三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紧紧围绕“问题清单”“需求清单”持续做加法,为民办事、替民解忧、让群众受益,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文明创建带来的真实惠。 人民不仅是精神文明创建成果的受益者,更是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在三明这座文明城里,文明督导员们用脚步丈量城市的大街小巷,发现并纠正不文明行为,身体力行地推动城市补齐文明发展短板。 退休干部宝春娥是一名文明督导员,一年多来她提交了近300个提升城市文明形象的意见建议。看到问题通过相关单位和部门的层层落实得到整改,宝春娥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践行“为民惠民、共建共享”文明理念,三明市委文明办主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于2020年探索建立了三明市民文明观察团,招募文明督导员,常态化开展不文明行为督查、文明实践、道德评议、政策宣讲等志愿服务活动,先后推动各类问题整改5000余件,问题解决满意率达85%以上。 在长达40余年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三明对标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文明之路越走越宽。 (三) 探索实践。深化拓展“满意在三明”品牌,建立完善文明创建常态长效机制,夯实文明实践阵地,创新文明实践服务,丰富文明实践供给,不断赋予精神文明建设以鲜明的时代内涵。 今年7月,三明市网上公共服务平台(e三明)上线运行满5周年。 5年来,e三明注册用户数达到118.5万,占全市常住人口的75%以上,平台总访问量超过2.6亿次,38.2万件群众诉求得到妥善处理,群众满意率高达99.95%。 这份优异的成绩单背后,是三明市委、市政府持续深化“满意在三明”品牌,展现“满意在三明”新风采的一个缩影。 拨动历史的时钟,回到1987年初。 三明市文明委领导带领一批干部,到“青年文明示范岗”——列东百货大楼,体验文明经营服务工作。有顾客反映:“如果百货大楼的所有柜台和社会上各行各业都像文明岗这样,服务热情又贴心就好了。” 群众的反馈暴露出三明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的薄弱点。1987年3月,市文明委和团市委联合向全市各行业部门和各县 (市、区)部署开展“满意在三明”服务主题活动。 从解决群众对服务窗口各种“不满意”的问题入手,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提高各行各业优质服务水平。随着“满意在三明”活动在三明大地上徐徐铺开,“满意在车间”“满意在公园”“满意在公交”“满意在社区”等各具特色的满意活动蓬勃兴起。一个个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不满意问题,在一次又一次的满意活动中得到了有效解决。 在“满意在三明”活动持续推进的过程中,三明不断巩固文明成果,努力让文明创建成为常态。 建立完善文明创建常态长效机制。《三明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三明市公共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建立健全文明创建工作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新时代“满意在三明”品牌创建工作机制的若干意见》《三明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相继制定出台,搭建起文明创建常态化开展的“四梁八柱”。 一体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创建。依托覆盖全市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播撒文明“种子”。施行文明单位分层结对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以及“跨村联建”“168”等党建工作机制,实施“人才回引”工程,全面推广“创十星评十户”经验做法,广泛开展移风易俗“一县一整治”等专项行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 挖掘本土文化优势,涵养城市文明底蕴。发挥红色文化、朱子文化、客家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出原创红色情景剧《风展红旗如画》、音乐剧《幸福的烟火》等文艺精品,常态化开设“道德讲堂”“市民文明实践讲堂”,开展群众广场文化活动、流动舞台车文化下乡巡演、“半台戏”公共文化服务配送等文化惠民活动。 发动群众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文明实践活动,通过12345便民服务中心、市民文明观察团等途径收集民情民意,梳理出文明城市创建“十大攻坚项目”,解决民生急难愁盼突出问题。创新探索市民文明积分制,设立“无形银行”,将市民日常文明行为量化为“文明积分”,让小积分“兑”出社会新风尚。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的好人”等评选活动,全市有12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含提名奖),112人荣登“中国好人榜”。 在绘就精神文明建设的蓝图中,三明始终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高扬精神文明旗帜,擦亮“满意在三明”品牌,持续打造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幸福文明城,人民群众对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满意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 (四) 融合发展。牢记嘱托,传承文明基因,以二次创业精神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上新水平,让文明之花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绽放时代光彩。 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多次对三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2015年2月,三明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代表时指出“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从三明开始的”。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建及三明考察,对人民健康、老区建设与乡村振兴、深化改革、发展沙县小吃特色富民产业等作出新的嘱托和要求,为我市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牢记殷切嘱托,赓续文明基因,三明以二次创业精神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上新水平,探索出五条建设新路—— 探索“以创促兴”的精神文明建设新路。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促进”,发挥比较优势、激发内生动力,推进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2023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借助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与上海对口合作等重大历史机遇,三明精神文明建设迈入发展“新赛道”。 探索“以创促改”的精神文明建设新路。秉承惠民利民导向和改革创新基因,推动三明医改成为全国一面旗帜、林改走在全国前列、教改等取得新突破,沙县小吃成为“富民强市”大产业。三明先后被列为全国首个深化医改经验推广基地、全国首批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 探索“以创促变”的精神文明建设新路。把守护精神家园与建设绿色家园统一起来,树牢“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 理念,开展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综合整治攻坚行动,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文旅资源整合提升,探索林票、林业碳汇、资源环境权益交易。三明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为首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市。 探索“以创促建”的精神文明建设新路。一体推进城市建设和文明建设,每年将80%的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实施补短板、办实事项目。加快“三沙永”融合发展,建设生态新城区域发展新增长极,打造“百万级人口”中心城市。 探索“以创促治”的精神文明建设新路。突出共治共享、常态长效,探索“街巷长制”“文明积分”“以城带乡”等机制,形成了“e 三明”“一党委三中心(站)”“网格化管理”等社会治理模式,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市、县、乡、村阵地全覆盖。三明连续三届蝉联全国综治“长安杯”。 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40年来,文明基因已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成为三明的鲜明底色;文明火种在青山绿水间孕育创新,为高质量发展之路蓄势赋能。 新时代新征程上,三明市将以40年精神文明建设为新起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全力推动三明精神文明建设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为在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中推进三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大精神力量。全媒体记者 陈 睿 通讯员 张 毅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