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扎实推动“四领一促”工作综述
2025-02-05 08:51:12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肖晓敏 |
分享到:
|
三明市区全景图(全媒体记者 林文斌 摄) ●全媒体记者 刘岩松 蓝图铺展、行而不辍,久久为功,必有所成。 过去一年,三明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工作要求,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推动“四领一促”工作,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新成效。 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 三明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承载着革命先辈们的热血与奋斗,蕴含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三明是毛主席诗赞“风展红旗如画”的中央苏区核心区、中央红军长征的四个出发地之一。革命战争年代,3.7万名三明子弟参加红军、1.12万名参加长征,承担最艰巨的前卫和后卫任务,绝大部分在湘江战役中壮烈牺牲,到达陕北时仅剩76人,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保护是持续绽放红色光芒的基础。近年来,我市立足红色热土优势,做足遗址保护、文化创新、宣传教育、旅游融合的大文章,唱响“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品牌,通过普查、修缮等一系列举措,确保红色遗迹得到妥善维护,让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课堂。 如今,走进三明,革命遗址和纪念场馆随处可见。“三明人民英雄纪念碑”、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广场、林畲毛泽东旧居广场、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凤凰山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核心展示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三明段)……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学习。同时,我市将红色文化与教育紧密结合,开发红色精品课程纳入各培训班教学,打造长征出发地、万寿岩、常口村等83个现场教学基地,审核确认第三批红色文化遗址名录128处。 在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转化和品牌塑造上,我市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方面,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开发红色旅游线路,将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举办红色文化我来讲——三明市“红领巾讲解员”风采大赛等活动,打造“三明青年说”“红领巾说三明”等宣讲品牌,持续唱响“风展红旗如画”红色三明品牌,提升了三明红色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是三明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新时代,三明人民正以红色文化为引领,续写三明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秉持生态优先 推动绿色发展 77.12%的森林覆盖率,6个县空气质量排名全省前10、数量全省第1,实现全域国控断面100%优质水,水环境质量进入全国前30,大气和水环境质量为“十四五”以来最优……走进三明,山峦叠翠,林海茫茫,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三明人牢记“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重要嘱托的生动实践。一直以来,三明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严守“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底线,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青山绿水是宝贵的财富,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三明以生态为引领,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径,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了从“生态美”到“百姓富”的华丽蜕变。三明立足生态资源,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战略,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具体抓手,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推动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为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三明市在全国率先放活林权,一体推动“林业发展、林农增收、林区繁荣”,林业已经成为强市富民的支柱型产业。在全国首创林业碳票,促进林业价值碳汇变现,让林农“不砍树也能致富”。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三明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文旅经济,着力开发森林食品,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着力推动竹产业发展,把每一根竹子“吃干榨净”,实现全竹皆可用、所见皆可卖。加快老工业基地科技转型、绿色转型,钢铁与装备制造、新材料、文旅康养、特色现代农业等主导产业取得良好发展。 三明,这座因工业而立、因工业而兴的城市,正以生态为笔,饱蘸绿色发展理念,绘就一幅令人瞩目的崭新画卷。 聚力聚链成势 矢志向新发力 产业,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根基与命脉。过去一年,三明围绕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突出稳增长、育动能、提质量、优环境,深入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推动产业领跑。 新兴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三明在氟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海斯福荣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彰显了在氟新材料领域的深厚底蕴与卓越实力,为新兴产业发展树起标杆,引领行业风向。 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中脱胎换骨、重焕生机。三钢本部产能置换升级改造项目竣工,88亿元的投入,让这座老牌企业在技术革新中实现了华丽转身。台明铸管以标准为引领,荣获全国企业标准“领跑者”,为传统制造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竞争力。 11条市级特色产业链发展专项规划落地生根,“六个一”工作机制稳步推行,425个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如棋子般精准落位。11条特色产业链产值超5000亿元,沙县、尤溪入选全省县域重点产业链试点县,产业协同发展的效应不断释放,如紧密咬合的齿轮,推动三明产业滚滚向前。 园区作为产业发展的主阵地,通过深化标准化建设与“亩均论英雄”改革,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盘活 6716.8亩低效用地,以“标准地”模式出让3142.2亩工业用地,让土地焕发出新的价值。市管园区主导产业产值占比超90%,6个开发区挺进全省山区开发区综合考核前十,成为产业集聚、创新发展的热土。 科技创新是三明产业发展的核心密码。22条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措施,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创新的土壤。京闽科技合作活动成功举办,三明中关村科技园雄安协同创新中心、外籍院士成果转化办公室揭牌成立,为科技成果转化搭建桥梁。9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3家“专精特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0家省级“独角兽”“瞪羚”企业和3家国家5G工厂名录企业,展现了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 在产业发展的征程上,三明正以新兴产业为引领,传统产业为支撑,产业链为纽带,园区为载体,科技创新为动力,向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昂首迈进,未来必将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聚焦改革惠民 推进系统集成 三明,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自诞生之初便深植着改革基因。回溯社会发展的各个重要阶段,三明总能敏锐捕捉时代脉搏,以改革为利刃,破除发展藩篱。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再次肯定了三明医改经验。国家卫健委高度重视,先后7次召开新闻发布会推广,让三明医改模式成为全国医改的典范。不仅如此,三明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在中医药领域开启新征程。全民健康保障体系构建也在加速,上海瑞金医院三明分院挂牌,全生命周期“六病共管”中心揭牌开诊,组建三明市新时代健康研究院,12家健康管理中心与12家疾病管理中心均投入使用。 教育综合改革方面,三明同样成绩亮眼。市专门学校投入使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获评教育部基础教育实践创新典型案例,通过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验收,永安“创思教育”纳入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重点推广应用名单。 绿色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碳配额约定回购顺利开展,全国首单林业生物资产票据保险、水土保持碳汇绿色金融贷在三明落地,“数碳融合”“福林贷2.0”等金融服务模式在全省推广,全市绿色贷款余额325亿元,增长 38.8%,居全省前列。 国企改革持续走深走实,开展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产业投资集团公司、闽投云链供应链公司相继成立,三钢集团、市城发集团、福建一建集团入围全省百强企业榜单,闽光云商入围全省服务业百强企业榜单,东南设计集团获批全国建筑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 持续深化改革,三明一直在路上。未来,三明必将续写改革发展的辉煌新篇章。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